据统计,中国心脏猝死的总人数每年达到 54 万,居全球之首,每天约有 1500 人死于心脏骤停,而 90% 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 4 分钟内进行复苏,有半数可被救活,这便是急救的“黄金 4 分钟”。
对于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依赖于快速优质的心肺复苏和除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能暂时维持血氧供应,但电除颤才是转复心脏节律、治疗心室颤动的唯一手段。
凌晨4点,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抢救室大门又被倏然推开,一名护士跪在飞速推入的平车上给患者做按压。值班医生接手按压、建立静脉通道、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插管上机。门外是坐立难安的家属。紧张感灼烧着每个人的神经……
CPR 虽已诞生50年并有明确的规范,但在实际临床操作中,急诊医生依旧面临着很多零散的线索和不确定因素。例如没有充足条件全面检查患者和追溯病史、无法快速确认病因、各项监测指标表现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监测等。显然,阻碍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原因是信息差——信息不充分、不直观或滞后。
面对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率低的问题,我们能否从临床信息获取和决策支持层面,提升心肺复苏的效率和质量呢?
《人间世》的第一集诞生了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记录的恰是一位30岁急性心衰导致心搏骤停的患者的故事。
正是对医学的局限性有着深刻认识,临床医护对创新的迫切感是旁人难以体会的。他们的洞察构成了仁合高质量心肺复苏解决方案中每一个技术创新背后的灵感来源。
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心肺复苏的质量,取决于施救者的努力程度与被救者的生理反应,努力程度是外因,生理状态与ROSC识别为内因。但此前,没有一个足够直观且精准的参数能直接反应胸外按压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之间的因果关系。
“按压是个体力活。有的年轻医生经验不足,或者有的医生按了很久脱力了,这种情况下按压是不达标的,但有时他自己也意识不到。”
能够辅助医生判断循环的指标有很多:AMSA、PETCO2、CPP、ScvO2、CCF等,但不即时、不直观,并且它们的监测方法也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如通过心电图和脉搏判断循环就要中止按压,这与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连续按压的标准相悖;而通过建立有创血管通路及高级气道进行监测,不仅费时费力且价格昂贵。
“有的心搏骤停患者,因为没有心脏泵血,动脉都瘪掉了,监测用的管子半天都插不进去。”
此前,临床通用的监测手段不能很好地贴合CPR急救场景,当患者出现微弱自主循环恢复时难以及时识别
基于脉搏血氧饱和度的CQI参数搭起了施救者的努力程度与被救者的生理反应的桥梁。它能综合反映按压质量和患者的灌注状态、辅助预测患者ROSC,指导医护人员及时改善按压或采取其他措施。其预测ROSC的性能非劣效于AHA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PETCO2监测方法。
探索我们的洞察《中国AED大众认知白皮书》
胸有成竹,质速兼得
近年来,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通过公司和个人向各级政府、红十字会、学校、景区、机场、火车站等机构和场所进行 AED 捐赠,并与行业专家、协会共同推广公共电除颤计划(PAD 计划),与全球公益组织和培训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心脏日公益活动,为全民普及急救意识,提升急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