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保障”目标,聚焦看病流程优化、费用控制和服务质量提升三大维度,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资源重构三管齐下,系统性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痛点。以下是核心改革路径及具体举措:
一、药品价格革命:从“降价”到“保质”的双重攻坚
集采政策动态优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截至2025年,国家已开展10批药品集采,累计采购435种药品,高值耗材(如人工耳蜗)价格降幅达75%。通过建立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如苏州大学吴德沛委员建议的动态调整采购目录),实现“低价不低质”。例如,第十批集采要求所有中选药品必须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并引入药品追溯码全流程监控。
创新药加速可及
2023年新增13种罕见病药纳入医保目录,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周期缩短至6个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制定创新药目录”,通过医保谈判与商保补充的“多方共付”模式,降低患者负担。如北京、上海试点“商保码”实现医保商保同步结算,简化报销流程。
二、医保体系升级:从“碎片化”到“全省一盘棋”
省级统筹破解异地报销困局
2023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再提高30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覆盖率超90%。安徽省试点将医保基金拨付周期从60天压缩至1天,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病种扩至10种(如冠心病、慢阻肺),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实现跨省共济使用。
支付方式改革倒逼效率提升
DRG/DIP付费模式全国推开,通过“打包定价”遏制过度医疗。山东东平县试点显示,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2.5%,患者自付比例从32.71%降至30.64%。同步建立“智能监管系统”,利用AI大数据追回违规资金275亿元。
三、分级诊疗深化:从“挤三甲”到“家门口就医”
基层医疗强基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如贵州计划2025年引进600名退休高级医卫人才支援基层,河南民权县为乡镇卫生院配备CT设备,打造“15分钟急救圈”。全国建成医联体1.8万个,2023年双向转诊超3032万人次。
家庭医生与智慧医疗协同
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100%,北京、广东试点“家庭病床”服务,结合5G远程手术、AI辅助诊断等技术,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52%。电子病历互认覆盖13.3亿参保人,减少重复检查。
四、监管与服务创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管理
医保基金穿透式监管
建立药品耗材全流程追溯机制,严打骗保行为。2023年通过追溯码动态监控追回违规资金242.3亿元,引入第三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风控核查。
银发经济与健康预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试点“免陪照护服务”覆盖三级医院重症监护病区。上海试点老年助餐、康复辅具租赁等政策,将健康干预前置到社区。
总结与展望
2023年医疗改革的核心逻辑是“提质、增效、公平”:
提质:通过集采质量评估、创新药目录、中医标准化(如中药成分指纹图谱),确保用药安全与技术进步;
增效:借助DRG/DIP支付改革、省级统筹、数字医疗(如区块链数据共享),破除制度性低效;
公平:通过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异地结算,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未来需重点关注政策落地差异(如偏远地区资源供给)、商保与医保协同机制完善,以及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如推广搜狐简单AI等健康管理工具),最终实现“看病更便捷、服务更可及、生命更尊严”的全民健康图景。